看了《百年孤寂》讓人反胃,但還是非常推薦。
反胃是動詞,不是形容詞。雖然過程很荒謬但又真實的讓人害怕⋯
看了幾次《百年孤寂》,不敢說「看完」是因為翻來翻去,光是搞懂人物關係就很困難了,還有適應以前的翻譯,更無法確認自己是否了解作者的意思。
因為我雖然喜歡看書,卻不太喜歡看導讀,而是用自己的想法去解讀一個作品。這也是我某次在龐畢度中心遇到一個「號稱」索邦大學教授的老先生建議我的,裡面有些看似荒謬的現代藝術,聊到「是誰為這些作品寫導讀?」
他說,那些人只是用他們學習的知識套用到別人的作品上面,但事實上也沒人能確定創作者的想法。
看似非常不合理但也可能就是忠於人性。
他們本來依照自己的想法建了一座鎮,也拒絕外人統治。偶爾接觸到「吉普賽人」帶來外界的事物,而就以自己很有限的知識去理解那些「歐洲早就運用幾百年的技術」,顯得有些落寞可憐。
外來統治者總是認為自己要破壞原本的生活規則,覺得自己的文化比較高級。但我們看東西方的歷史總會覺得以前的人道德標準到底在哪裡?
從聖經舊約時代,兄弟殘殺、父女亂倫、姦淫、民族間的殺戮⋯中世界皇室的特權、教會的腐敗⋯到近代的兩次世界大戰。
即使中間岀了很多哲學思想、道德觀或是宗教信仰,但這些人卻還是和原始人沒有差異。也或許我們現代人的道德也並沒有因為教育而增加。
小説的背景大概在1850年,其實已經很現代了,但對哥倫比亞而言,還算是有歷史的。這些人像一群野蠻人,沒有受到宗教及知識,所有的行為都是以本能性的思考方式進行的。
《百年孤寂》是一本魔幻寫實主義的文學作品,因此他敘述的因果關係應該不是合理的,可是我卻覺得這些故事雖然光怪陸離,但影射某些東西並不是完全不合理,很多狀況能馬上結合到現在社會中,所以我才覺得故讓我反胃。
其中幾點造成我在看的時候產生不適:
- 開創者是表親結婚,他們心裡還是擔心生出有豬尾巴的後代,但內心的恐懼並不影響他們的決定。
- 第二代長子一開始被一個稍年長的女性勾引生了私生子,這位女性後來也和次子生了私生子。
- 姐妹(其中ㄧ為養女)喜歡上同一個男生,而單戀的妹妹一直想破壞姊姊的婚事,「覺得自己只要破壞就能得到幸福」的奇怪思維和韓劇一樣。
- 拒絕教會及政府進入管理,這些人活在一個封閉未開化的社會,完全不認識外界卻覺得自己很厲害。
- 保守派改變選舉結果
- 自由派的反抗
- 所有人的決擇都是以慾望為基礎
- 唯一接近「正常人」可能是來自義大利的調音師。他是一個有教養的紳士但為什麼選擇留在這裡?
我看的過程中一直覺得不太自在。人物的關係非常混亂(指人際及感情的關係)或許每一個角色都能代表某類型的人,但他們之間的連接點幾乎只有本能與慾望,看似沒有靈魂的人卻做出和我們的熟悉的社會中相同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