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想像中的追隨者

泡泡人生

Chin
3 min readAug 15, 2019
Photo by Marc Sendra Martorell on Unsplash

最近聽到一些對政治冷感的長者開始討論香港發生的事,其實他們大多是連台灣本身的處境都不明白,但或許這件事戳破了他們生活中的泡泡,開始正視我們可能面對的未來。

如同之前所說,因為發生了時代悲劇而無法談論。我無法準確抓到自己的情緒,也擔心自己的論述會有邏輯不合的地方,因此只能在這篇文章中記錄最近的生活筆記。

「想像中的追隨者」是源於我讀完盧梭在《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後的想法,當下我在筆記本上記錄這幾個字,我幾年前也用了同一個標題。記不得書本具體內容,就是盧梭一開始因為遭人背叛而感到痛苦(反正他也一直有精神問題),但有天他突然體悟到那些表面上親近的人或許原來就對他沒有好感,可能是假裝支持他以獲得其他利益也可能是計畫之後一連串的報復?

就姑且稱他們為「想像中的追隨者」。

會用這個說法是因為我讀完的當下想到其實我們要戳破泡泡比18世紀的盧梭還要困難許多,那時的人要假裝友好還要演一下戲,但現代人只要用文字表達即可(甚至網路上有很多教你用文字追求異性的方法),很多時候溝通連對方的眼神都看不到。

在社群媒體發達的時代,很多人在各平台上有成千上萬追隨者,但實際上的朋友有10人就很多了。瘋狂使用社群的人多少會以為(幻想)那些追隨者等於是自己的人脈,但當他們開始進行一項「事業」時卻沒人願意買單——例如創立新品牌,沒有人消費或是寫文章沒人打賞⋯⋯

昨天和一位超過七年沒見的朋友見面,他特別從台北來看我。上禮拜我在他Facebook貼文留言,他回答:「我們不是上次說要見面?」。「上次」已經是兩年前了,然後對方就很有行動力的搭了高鐵來和我吃兩小時的下午茶。

一開始我的確也好奇,這位正在發展設計事業又有穩定交往對象的異性朋友怎麼會這麼即時的來找我見面?我們經常在網路上看到彼此,所以根本沒想到已經七年不見。

見面不久,他就破除我的好奇。他提到,前陣子和幾個許久沒聯絡的朋友外出,當天玩太晚只好留宿在某位朋友家,只剩下兩人,因此才有時間「真正」談論彼此的生活,一聊之下,發現他根本完全不知道朋友的生活狀態。

大部分的人總是在社群媒體中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尤其是在發展事業的人,個人形象代表自己的品牌,也不方便在網路上透露生活的現實,但生活中勢必困難的比例佔更大部分。

所以這位朋友決定有空就要真的「面對面」的拜訪朋友,重新認識彼此。我想我昨天當面也告訴他一些自己不可能在網路上暴露的消息,只要看了對方的眼神就無法偽裝自己的情緒。

一方面也是Facebook中不會都是真正的朋友,有時就不小心待在泡泡中。

--

--

Chin
Chin

Written by Chin

曾任職於媒體,現為創業者, 依然按照自己喜歡的樣式活。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