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常在想,我是不是一個會受到女性主義抨擊的對象,假使我說出自己對於女人存在價值的觀點。例如:我並不認同女性一定要透過工作來展現自己的價值。
前幾年義大利朋友要出一本新書,我問他內容關於什麼? 他說,是集合多年生活在亞洲(東南亞)得到的心得 — — 探討「為什麼亞洲的女生比較有女人味?」
我聽完他的概念之後無法認同,對方對於「女人味」的認知還停留在上個世紀的男人視野中,好比民初的徐志摩詩中的:「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或許大部分西方男人對於亞洲女人的印象就是溫柔、聽話且羞澀,但這就等同於「女人味」嗎?
身為女人,不用太在意男人所評價的女人味
其實女人味本身不是一個很具體的形容。
根據維基百科:女性化或女子氣、女人味指的是某種行為或事物體現出來的、令人聯想到女性化印象的現象,它不單取決於生理特徵,在不同文化中也會有不同的、具象或抽象的表現形式。女性化的行為或事物一般可以與男性化的行為或事物形成鮮明對照。
女性化是相對於男性化的特徵,不可否認的是直到今日,大多數對於女性的描述都還是來自於男人的觀點。西蒙波娃的《第二性》也提到,女性和男性都是社會文化建立出的產物,女性一直被迫活成男人理想中的女人形象。
因此,有些女性很排斥被形容有女人味,她們覺得這會降低身為人的獨立性,有損自己偏向女性主義的一面。其實也是女人們並不認同男人所喜歡的溫柔、聽話,而男人的看法並不能完整表述「女性化」。
身為獨立的女人,不需要過度解讀那些關於性別表徵的形容。
我並非認為「feminine(女性化)」這種形容詞有損女性,相反地,恰恰覺得女生就應該接受自己先天的女性特徵 。有段期間女權運動者推廣女生也可以站著「方便」,把女性天生的身體構造看為「弱勢」,這樣想學習男生行為的心態,就不是真的了解「女權」
她們因認為男性較具有優勢,才學習男人的行為模式。但身為女人,首先應該認同自己的生理狀態,才能追求內在的獨立性。
女性主義並不是要去除女人味
這個問題,早在七十年前的歐洲就已討論。
女性主義始祖西蒙波娃打破過往的女性刻板印象,討論為何女人必定要按照戀愛、結婚和賢妻良母的三部曲來安排人生?女人和男人本質上有甚麼不同?男女之間不平等的基礎是甚麼?
西蒙波娃認為女性不需要按照常規的套路生活,她的父親原來想要的是兒子,而索性她當成男人來培養,因此有了與當時女性不同的觀點,成為「女性主義」卻也沒消除她外在的女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