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六轉,之後》
搬來這裡的第一天,獨自把箱子歸位已經半夜了。我躺在陌生的床鋪上,盯著房門約三分鐘之久,覺得有些不安心,起身走到門前,重新轉動外門上方一道鎖、下方兩道鎖、再確認內門的三道鎖。
然後回到床上,才放心睡到隔天早晨。
之後的一年,六轉成為我生活中的標誌。從出生長大的台北市「民生社區」搬到新北市的中和永安市場捷運站的捷運共構宅。
台北市的「老家」是個超過35年的老公寓,大部分的鄰居換了幾次門,有兩三道鎖,而我們家卻只用了兩扇門隔絕外界,連陽台都是沒有鋁柵欄的落地窗。小時候的惡夢常常是野貓沿著屋簷跳進了客廳,過不久家裡就充滿了貓咪。從我有記憶以來到搬家的二十年間,我們家就一直使用沒有鎖的門,儘管只是小學時和姊姊兩人在家待好幾天,也未曾想過會有小偷或壞人侵入我們家。
不知道是不是台北人打壞了居住的規則?以前常常想,若外國人甚至是外地人看到我們的居住環境估計無法猜測生活水平。一排排的老舊五樓式公寓,沒有電梯、樓梯間昏昏暗暗,對照起住在巴黎中國城高樓內的黑工或中國偷渡客,建築外觀上可能都比我們體面一點吧?
若不知情的人想像起我們的生活大概是屬於低下階層的。有次我坐在老家附近的咖啡廳突然起意紀錄外面經過的車輛,在此區域行動的,有七成都是百萬名車,這大概就是台北市最矛盾的畫面。
睡前確認「鎖了六道鎖」的新習慣,就是從台北市搬到新北市之後最大的差異。
十五歲開始,到臺北城中讀書。搭262號公車上學大約要45分鐘。一直覺得從民生社區移動到學校過程中的敦化北路、東區、臺北科技大學到城中;從台北金融區華爾街、時尚大道到人流匯集的車站,正好經歷了台北市的興起與衰退。
班上僅五分之一的同學來自台北市,其餘都是住在板橋、中和、三重、新莊⋯或是來自基隆、桃園。剛入學時,同學間喜歡問彼此從哪裡來?我總是當作城中已遠離了「台北」而直覺回答:我是台北人,你呢?他們回答:我也是。但他們通常指的是過了橋之後的那裡,我大概花了一學期的時間才習慣「板橋、中和、三重也是台北」。
二十幾年來的經驗,若跟人聊到:「我住在民生社區,就是262公車會到的那裡」。如何解釋在民生東路幾段、靠近哪個路口對小孩而言不太容易。說「民生社區」對方就能理解。雖然他們不見得在腦海中浮現該地的情景,但它代表的形象是人們清楚的。他們總是會回應:「那你家裡是做什麼的?」。
搬到中和之後的前一兩個月,每當朋友討論要去哪裡聚餐,要配合大家住的地方,我還是很自然的想到民生東路、敦化北路的餐廳。隨著居住的時間長,我的生活圈慢慢往東門、古亭一帶移動。
從小學到大學都在台北讀書的本地人幾乎都沒有獨自居住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