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CCR

我想不到這篇要下什麼標題

Chin
2 min readMay 13, 2019

正在讀陳玉慧的《德國丈夫》,書還沒出版前我就一直很想讀,而書出版時我剛好不在台灣。朋友讀過,說作者和德國丈夫相遇的場景與我和「他」的相遇很相似,後來我就不敢讀了。

直到今天晚上才鼓起勇氣開始讀。

我不太喜歡看跨文化的感情故事,明明我知道從來都不是兩人的國籍問題,而是兩個人本身。

但為什麼總是有遺憾或誤解?

大學時,有次我搭計程車,不知為何年約五十歲的司機突然跟我說起他大姊從小就很會念書,讀了台大,畢業後還到美國念書工作,幾年後嫁了一個美國丈夫。

他說,四十年前的台灣人總看貶嫁給西方人的女生,覺得她們比較隨便、開放。反之,若台灣男生可以娶西方老婆,則會引起眾人羨慕。不過一直以來,台灣人與西方人的異國婚姻比例,都是女生佔多數。

司機越講越氣憤,似乎想把他姊姊年輕時受的委屈一次吐露給我這個陌生人,說到他父母當時要和她斷絕關係、說到她生了小孩幾年後他們才和外孫見面、說到家族聚餐時,那些三姑六婆如何數落她⋯⋯

那時我正要搭車與荷蘭男朋友吃晚餐,司機當然不知道。

他就湊巧的聊了這個話題,我其實是個傳統的基督徒,荷蘭男朋友也是,他的祖父生前為教會工作、他依然上教會還會讀經、禱告。雖然我自己和外國人交往,卻也不喜歡被人貼上「和老外交往」的標籤,或許連我也有些歧視那些女生。

對我而言,和同樣是基督徒的外國人交往比起和同國籍不同信仰的人更容易,或許和「不信」的人在一起才是跨文化。

和西方人交往總是太多污名化(我不確定和其他亞洲人是否也如此) ,說妳隨便、說妳媚外、說妳長得不符合亞洲人的審美標準⋯⋯還有其他很難聽的話,但我說不出口。即使到今天若新聞出現哪個女生和外國人在一起,不論新聞的主題是什麼,下方總是會出現謾罵女生的留言,毫無關聯的羞辱。

那天我坐在後座很尷尬的不知道要說什麼,司機還氣憤的說:為什麼從沒有人批評那些娶西方妻子的台灣男人?

好像他真的在乎三四十年前,他那位讀了台大又留美的姊姊受的委屈。我想在那個時代受高等教育的女學霸,又怎麼會在意宗族中那些沒見過世面的家人呢?

當計程車終於停在餐廳時,我突然害怕荷蘭男朋友如往常在門口等著幫我開車門。

--

--

Chin
Chin

Written by Chin

曾任職於媒體,現為創業者, 依然按照自己喜歡的樣式活。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