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雜談|從《咖啡帝國》的歐洲殖民主義看CCR

Chin
Dec 13, 2021

--

讀歷史的人不要打我,我只是將閱讀這本書中當下的想法紀錄下來,而有了這些關聯,自以為是「意識流」!

前陣子 @職女 Jennifer 推薦我讀《咖啡帝國》,在拿到閱讀器後就迫不及待的下載Hyread並在雲端圖書館借了電子書來看,目前我正以龜速閱讀這本書,但已能確定這是一本好書,先來說一下侵略者/殖民者帶來和留下的文化。

雖然是讀這本書時想寫的,但這篇文章和這本書或許不是很有關係。此CCR的R是關係不是單指感情關係。

有機商品

我中學時台北突然盛行起「有機食品」這個概念,統一集團的聖德科斯在我家附近就有兩間營業點,更有標榜食材「有機」個人經營的餐廳、烘焙店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此之前,最初有印象的有機食品是民生東路五段上的進口食品雜貨店,那間雜貨店中有些商品有貼上「USDA organic 」標籤,民生社區中住著不少移民海外的人,他們都是在兩地間輪流居住,飲食文化也經常有舶來品。

但在有機話題盛行不久也開始有陰謀論者認為這些都是假的。

先不論是否有必要追求「有機認證」或者消費者看到的標示是否都是真實的,不可否認在台灣的追隨者不算多數,大概主要的原因是價格較為高?我首次在巴黎逛超市時看到一大區的ECO標識,有食品、食材、清潔用品,價格不特別高時有種意外的開心 — — 親民的費用才能養成一個大族群,或者有一群擁護者才有親民的價格 — — 我那時也很愛買一款ECO的米菓吃,自以為在為地球盡一份心力!

本地農場品

有機食品流行後,時髦者不久又有了一個新的追求。

如果簡單的說有機食品是在種植時不造成環境的傷害「致力於對資源的循環再利用,追求生態平衡,以及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這樣的目的應該能說是為了環境的永續,因此為了追求「有機認證」而購買國外的食物和農場品又成為一件十分弔詭的事,有機也要減少食品運送的資源浪費。

後來,支持當地小農似乎又成為有志之士的另一項功課。

但購買當地食材對於古代生活在內陸地區的人而言應該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吧,身為亞洲人,我們大多數的飲食習慣或名產還是以當地有種植的作物為主發展。

那歐洲人的飲食呢?

畢竟我不是讀歷史的人,就輕描淡寫的提到在我們讀世界史時有的印象。歐洲人開發亞洲、美洲、非洲的土地不外乎是為了搶奪有價值的「經濟作物」,糖、茶、咖啡、香料⋯⋯

--

--

Chin
Chin

Written by Chin

曾任職於媒體,現為創業者, 依然按照自己喜歡的樣式活。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