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我們很認真工作,但還是沒房住
我上禮拜看到台北信義區的棺材房,就是只能塞進一張床,月租5000元。對照香港的租屋市場還沒這麼慘,只是很難想像認真工作的結果只能過這樣的生活,那人生還有什麼意義?
我三年前搬離台北市,住在中和15坪的套房,月租16,000,雖然每個月扣除生活開銷能存下的錢只有一點點,我需要很緊張的計算每餐的花費、不能常常和朋友外出喝酒,但至少我還有生活的尊嚴。
那時我在中和住家附近看到老人勞動人力的仲介公司,也不禁唏噓⋯我以前以為老人就是在家休息、含飴弄孫、偶爾和子女出國旅遊,但原來現實生活中是不一樣的。
其實我是知道自己老了之後也沒多少年金可以領,到時台灣健保破產,我甚至沒買足夠的保險!可是原來下流老人的問題早就出現在台灣了。
我有時候只是想盡量忽略現實,因為以我現在的能力以及社會制度,未來會發生的問題絕對是無法避免的。
我可能只能選擇好活而不是好死。
「失落的一代」在全世界都有不同的年代劃分,但大致上說的就是85、90後的青年人。
以台灣人而言,85後的這一代的成長過程經濟變化極大,其實很容易有價值觀的落差。記得我小的時候,因為住在台北市還算不錯的區域,從小學一年級開始的每次寒暑假過後,同學們都在比較各到了哪些國家旅行。
我們這些在90年代讀小學的台北人,小時候玩的玩具也不是玩具反斗城買的,而大部分是爸爸出差從國外帶回來的。有次,我爸甚至在我姊的生日派對中,送給每個小朋友他從美國買回來的snoopy玩偶。(因為跟台灣不熟的爸爸以為snoopy當時很流行)
當時大家並不是炫富,就是戰後出生受過教育的父母們賺錢可能還算容易,他們大概還不到30歲就能買車、買房、過自己理想中的生活,還能存下錢!讀完小學後,約一半的同學都跟著家人移民美國、加拿大。
那是在千禧年左右,有許多人都到海外尋找他們的「美國夢」,或是他們的家長本來就是海歸,只是小孩回台灣讀小學、學好中文。但回想起來,我們在90年代的生活,其實就已經是一場「夢」了,我們受的教育、資質並不比上一代差、我們工作並非不努力,但卻很難想像自己還能在從小成長的區域買房。
我在google「棺材房」的時候看到了香港富豪田北辰體驗底層生活的文章,根本無法去比較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社會福利問題,也只剩下無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