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想像中的追隨者

《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

Chin
3 min readApr 26, 2018
“A skyline view of Paris buildings on a bright day with Eiffel Tower in the distance” by Nil Castellví on Unsplash

讀盧梭的書覺得他在人生最後一直被自己的思想所限制著,其實他那時已經患有被害妄想症。無法確定是因為他被迫害後覺得生活中遇到的所有人都對他有敵意,或是他真的成為了全民公敵?

在《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中,他提到有陣子他很喜歡到巴黎的傷兵醫院附近散步,看著曾經為法國打戰的老人,盧梭尊重他們,覺得這些老人有種軍人的氣度、對人也有禮貌,而且這些老人並不會像其他人一樣迴避他。

但某次,他突然發現這些老人看他的態度變了!他斷定,原來對他友善的老人們一定是聽到「那些迫害他的人說了什麼」所以他們也一起對盧梭反感。(不過法國人對於不認識的人基本上是很有禮貌的,儘管是長輩也會使用敬語稱呼晚輩)

盧梭自己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說到其實他已經不在乎被誰背叛或誤解,因為曾經站在他身邊的人是「想像中的追隨者」。他指出:「有些人在你提出一個觀點時表示贊同,為的是要表達自己的理性,他才能針對你其他的觀點做反對。」

完全是跟現在的政治人物一樣

他有個最大的敵人 — — 伏爾泰。兩人一輩子爭論不休,卻在同一年過世,死後還一起被放在先賢祠的當鄰居,這也是一種法式幽默或浪漫吧。因為說到盧梭也會直接想到浪漫主義。

若有人因為這些想像中的追隨者某天不支持他其中一個想法而感到受傷或覺得受到背叛,這件事就顯得有點可笑,不應該對這群本來就不存在的人抱有幻想。

很多人會以為自己擁有的粉絲數量就是支持者,而太把這件事當成是目標,認為在網路上「追蹤者」代表的數字有意義,但這些人完全不能說是支持者,甚至有些人加入一個粉絲專頁或追蹤一個帳號只是為了「追八卦」。

若不是做行銷要看數據,其實我也一點不在乎網路上的數字。就像在歐洲有很多小型的出版社,有些人就只是想寫而出書,從來不管銷售如何~當然若要符合市場口味,也是能學習那些罐頭文章、罐頭發文,可是這樣就沒有寫作的意義。

回到盧梭,他承認自己是個被感官控制的人。非常敏感、容易受傷⋯⋯他曾經很在意被人排擠或誤解,所以是被迫自己變得不在乎那些傷害他的言論。

我突然意識到其實現在的人需要面對的壓力遠遠超越過去,有人在FB、Instagram上對你的發文或照片比讚,完全不能說明這個人支持的是你這個人,而是簡單的喜歡一則發文,畢竟每個人都會有很多的面向。

一旦認真就容易被不存在的追隨者所控制情緒。以前的人無法真正掌握到底有多少的聲量對自己有利或不利,可是現在的人卻要有相對的氣度跟勇氣來面對正面或反面的聲音。

--

--

Chin
Chin

Written by Chin

曾任職於媒體,現為創業者, 依然按照自己喜歡的樣式活。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