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個獨特的名字,一個正體中文字筆畫不到10劃的單名,卻有99%的台灣人都會把我的名字讀錯,從小到大的中文老師也沒唸正確。我有著非常普遍的中國姓氏,但至今還沒遇到全名和我一樣的台灣人。
華人在國外生活都會取當地語言的名字,大概是為了融入當地社會或以便外國人發音。但我和外國人溝通時都是用中文名字的拼音,我的名字發音特別簡單,也不用擔心為難外國人的舌頭。
只是偶爾法國人會把Chin唸成Chine(中國),多半是發生在年紀較長的法國人身上。當然也會有些人好奇為什麼我的名字會是「下巴」,當然可以使用其他的拼音Qin,反正一開始官方正式文件都是登記Chin,也不會再花心力「正名」。
而他,是有著羅馬字母的阿拉伯名字與姓氏,是我真實生活中唯一一位有著阿拉伯名字的人。還好不是Ali或Muḥammad這類連外婆都知道是阿拉伯人的名字。
本來我不將歐洲人的名字看得太重要,覺得他們也不如同這名字所代表的聖經人物,只是會好奇他們的姓氏,通常可以追隨到古老的家族歷史,而我喜歡文化歷史的故事,大部分的歐洲人也都能滿足我這類的好奇心。
他和我的相遇是在亞維農節(Festival d’Avignon),當天他問我的名字。那時想著:「我的名字有什麼重要?」但這是正常情況下,兩個陌生人接觸的第一句話。若說出像是珍妮佛或克萊兒這類的名字,他會相信嗎?而對於一個不認識亞洲文化的人,中文化的名字似乎不具有意義。
那時20出頭,總覺得有著深色頭髮、身形高挑和濃密睫毛的阿拉伯人很有異國風情,我知道他也如此看待一個來自遙遠東方世界的女孩。他是無神論者而我從小出生在基督教的家庭中,我們有著相同的閱讀喜好。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共通性。
邂逅那天,我即確定他會是我這輩子遇到唯一擁有這個名字的人,我也會是他認識的人中唯一有著這個名字的人。有好幾次,他問我這名字如何用中文或台灣話發音,我其實也不確定他的名字正確發音。
我們自認已熟識彼此,卻無法準確地說出對方的名字。因此,名字之於我們,似乎不代表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