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像茨威格(Stefan Zweig)這樣沒有民族意識的歐洲人

Chin
4 min readJul 17, 2018

--

歐洲再度被右派份子統治,看著報紙上的論調,覺得這真不是我認識的歐洲。但我其實也聽過不少歐洲人說自己討厭移民,並認為這些移民造成了社會的亂象。

Photo by Ed Robertson on Unsplash

他們年約十五。一邊喝著咖啡、一邊偷聽著其他桌的文人聊天,為的是從其中獲得最新的文化訊息,他們如此渴望著攝取「文化」的養分 — — 這是茨威格(Stefan Zweig)在《昨日世界》( Die Welt von Gestern)中提到十九世紀末的維也納咖啡館裡的青少年。那時,維也納文藝青年甚至在著名的德國或法國文學還沒出版成冊時就已經搶先讀過了。

歐洲各城市咖啡館一直是文人薈萃的地方,正因為文人的生活與咖啡館息息相關,而有許多文學作品皆以咖啡館作為主題。《昨日世界》是出生於十九世紀末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的自傳式小說,他以歐洲文人的故事帶出人與城市的關聯。

茨威格出生於一戰之前,那是一個太平年代。父親是一位富裕的紡織商人,茨威格只在面試中描述家庭時稱「父母碰巧都是猶太人」,但其家庭並不信仰猶太教。他並非種族主義的支持者,也或許更無法面對二戰時猶太人被迫害的事實。

戰爭前的歐洲人對於「國與國之間」並沒有什麼概念,身為猶太裔的茨威格也只以「歐洲人」自居;歐洲大陸是理想、自由、文化、藝術得以抽長茁壯的沃土,他的故鄉維也納更是舉城上下熱愛文化藝術的優雅城市,凝聚了幾世紀以來的卓越成就。

十九世紀末和茨威格一樣 — — 中產階級的猶太裔年輕人充滿理想抱負並精通多國語言,良好的語言能力本可以優雅的周圍列國,他過著富裕的歐洲人生活,經常旅行,三十歲前已遊歷印度,其後又到了美國;戰爭後語言能力卻無奈成為逃亡時的一項工具。

我們看到所有介紹茨威格的文字中都以「猶太裔作家」來表達他的背景,但「猶太人」之於他卻是被鬥爭的身份。戰爭結束後,茨威格積極參加了反對民族主義、復仇主義的活動,宣傳「歐洲要有統一精神」的思想。在此期間,創作了很多作品。

他曾經說過,有兩三個祖國的人,比沒有祖國的人更悲慘。更在《一個陌生女子的來信》(Brief einer Unbekannten)中寫到:

「在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比置身於人群之中,卻又得孤獨生活更可怕的事了」

這或許能表明他生存於當時歐洲的無奈。

茨威格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流亡瑞士,首部反戰戲劇《耶利米》也在瑞士首演。1933年希特勒竊取政權之後,茨威格和海涅、湯瑪斯.曼等人的作品被納粹黨人焚燒殆盡,為了反對奧地利與納粹德國合併,毅然放棄自己的奧地利國籍。

--

--

Chin
Chin

Written by Chin

曾任職於媒體,現為創業者, 依然按照自己喜歡的樣式活。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