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有追求快樂的可能

Chin
3 min readApr 12, 2018

--

卡繆的人生實在很戲劇性,他20歲的時候寫了《快樂的死》。似乎已能預期到自己的後半生。

因爲這是一種不太可能的追求⋯

卡繆從小就不知道父親的背景,因為他的母親沒受過教育,無法重述生活的細節,也幾乎沒有情感上的體驗。生活在貧民窟和文盲的西裔外婆及母親同住,以法語寫作並曾經是諾貝爾文學獎最年輕的得主,是一個在北非長大的異鄉人,娶過精神有問題的女人,參加過反抗⋯⋯最後死於車禍。

過世後五十年被法國前總統沙柯吉推薦進入先賢祠,又被他的兒子所拒絕。

卡繆在24歲的時候就很肯定地說:我確信人沒有錢不可能快樂。就是這樣。(他在原文中的確說了『就是這樣』,代表他很確定自己的立場)但他不愛慕虛榮且從來不曾富有,甚至還出生於阿爾及利亞的貧民窟,本來應該讀到十歲就要出來工作,但他的老師拯救了他。

據卡繆自己的文章所述,他七歲的時候聽到戰爭的故事就不自覺流了眼淚,而被老師關注到,發現他是個感受力極高的孩子。

身為一個敏感有同情心的人,其實是很難感到快樂的。

在《快樂的死》裡卡繆提到,每天工作八個小時,阻礙了人們尋找快樂,阻礙了人們去過他們真正想過的生活。但如果連八個小時的工作都沒有,那也不可能有錢可以買到快樂。

思考的方向應該是為了讓自己有足夠的金錢買到想要的東西,就需要花時間以勞務取得自己的夢想⋯例如卡繆提到他外婆和媽媽都是沒有休假的勞動階級,低薪的工作品質下,似乎是賣了時間做不喜歡的事,也很難得到讓自己滿足的報酬。

唯一的辦法可能只能尋找自己喜歡的工作了吧?這樣至少每天八小時的時間是快樂的!我想到有次看到在酒吧當服務生的義大利朋友房間照片,小小房間牆三面都是大書櫃。我原先以為是很多唱片但他說那些都是書,主要是哲學的書。

他說當服務生的工作時數很短,而其他時間他能做自己喜歡的事,像是閱讀或是玩樂團。也許他賺的錢不多但每天都是快樂的,而且覺得生人很有意義。卡繆指追求快樂「金錢是達到快樂的手段,不是最後的目的」。

曾想過不管在什麼時代都會有強調無物慾的讀書人或哲學家,他們主張追求學問到某種境界或是一輩子尋找真理的答案,「這樣就算很窮也不會貧乏」。但卡繆卻不像這些讀書人般做作,大膽地說出沒有錢就無法追求快樂。

《快樂的死》直至卡謬逝世後才出版。這本處女作小說富含對大自然栩栩如生的描述和對既有常規的批判省思。主角一心追求快樂,哪怕必須以犯罪做為代價。

「必須找到一種方式活過,才會快樂的死?」就是我看完這本書後最直接的感受,當時看的時候還不經世事,已在社會一陣子後,卻變得無法真的咀嚼或分析小說內容含意。畢竟卡繆當時寫這本書的時候也只是個20歲的小伙子。

而我那些身為人生勝利組的右派法國朋友都很討厭卡繆。

不過我其實還蠻喜歡卡繆

--

--

Chin
Chin

Written by Chin

曾任職於媒體,現為創業者, 依然按照自己喜歡的樣式活。

No responses yet